從認知到實戰 重建投資邏輯

1.9萬人 學過2023/08/09

投資就像遊戲?拼的是綜合認知

導言:

芒格說:「每天晚上睡覺前,比早上聰明一點點」。

每個人都可以被看作一個資產,這個資產的價值,就是其未來能創造的所有價值的總和。人其實是貝葉斯動物,一個好的自我精進方向,就是培養自己越來越完善的貝葉斯網路。

因此,我們是自己最好的投資標的。

而投資,歸根結底是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決策者的整體智慧在投資領域內的投射。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智慧總是複雜而不斷變化著的,因此,它並無確定性應用可循。

其實就像我們每天的推文,沒有哪一篇一定是絕對的真理,啟發的意義往往大過具體的知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貝葉斯網路,因此從文章中獲取到的認知也是不同的。

以下,祝開卷有得:

你們作為投資者,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經歷?

我聽說你是投資人,給我們講講如何正確投資吧?

額,那個,這個東西怎麼說呢?

場面一度很尷尬......

其實,被追問的人不是不想說,而是如果投資這事兒,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如果真是這樣,這方法就早就失效了,因為有效市場理論嘛,這麼容易學大家就都去做了,爛大街的理論,所有人都能躺著掙大錢,你說有這好事兒嗎?

投資是有門檻的

我堅信,每一件低門檻高回報的事物背後,必然有其複雜的運行邏輯,要歷經艱苦的修行方能窺得一二。高門檻高回報倒未必有多複雜,只要前期努力夠上了門檻,競爭者少了自然紅利全是你的。

「投資人」這樣的頭銜,並沒有多麼高大上,你手裡有幾個錢,花個三四千塊,讓人把註冊公司的全套流程一辦,連會計記賬都能給你包圓,再印個什麼CEO的名片,照樣看上去有模有樣。

但面子是有了,裡子呢?

你投的專案會因為你牛逼閃閃的頭銜而自己帶錢進來嗎?當然不會,該掙錢還是掙錢,該死還是得死。

因此,在這個「包裝」唾手可得的年代,希望大家能專注修煉自己的內功,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幹什麼。

投資和投機是兩種方式

投資和投機,前者看上去高大上,後者就容易跟賭博劃上等號。

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並沒有多大區別。

有人從時間的角度去區分,說投資的週期長一些,投機的週期短一些。那麼多長算長,多短算短?這所謂的週期,中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嗎?並不存在。

有人從風險的角度去區分,說投資的風險小一些,投機的風險大一些。但如果這麼說的話,所有天使投資人都該被叫作「天使投機人」,因為普遍來講,80%以上的專案都歸零了嘛。

有人從目的的角度去區分,說投資是以獲取資本產生的利潤為目的,投機是以獲取資本的價值增幅為目的。這看起來很正當,也符合我們的普遍認知,但也是不對的,因為照這麼區分的話,投資成長性公司很明顯就是以投機目的為主導了,巴菲特應該被叫作投機大師,而不是投資大師,而拿錢進P2P獲取30%年息也該被稱為投資行為。

還有人從資訊的角度去區分,說投資瞭解的資訊全面一些,投機往往非理性,靠片面資訊做決策。這也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本質上都是依靠自以為全面的片面資訊來做出任何決策的,若是「自以為」都已經片面了,怎麼能叫投機呢?連賭博都算不上。數學期望等於0的,才叫賭博,數學期望為負的,叫腦殘遊戲(如彩票),數學期望大於0的,或自認為大於0的,才符合投資和投機。

所以投資和投機,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兒,就是在自認為數學期望大於0的前提下,以放棄使用當下價值為成本,去獲取遠期利益的一種行為。

不管這個遠期利益是來源於資本自身的時間價值,還是來源於資本的成長價值,反正都是以退出時的價值大於投入時的價值為目標。再好的標的物,買了也是為了賣,所有能賣而當下不賣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主觀判斷未來出售更划算,至於這個未來是多久,誰知道呢?

伯納德·巴魯克說:「我年輕時人們稱我為投機客,之後是投資家,後來又敬我為銀行家,現在稱我為慈善家,但從始至終,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而已。」

什麼是最好的投資標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投資人。為什麼?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投資,最常見的標的物也是最好的標的物,就是你自己。

通過投資在學習上的時間提升了自我的價值,所以每個人生來就是投資人,只不過基本的生存技能是無意識的必要投資,而更高級的價值提升是有意識的定向投資而已。

那麼為什麼我說這個標的物是最好的呢?

我們再想想,錢自己會生錢嗎?不管你把錢給了誰,一張會變兩張嗎?當然不會,你的收益是由於對方拿你的錢產生了更大的收益,然後分給你其中一小塊而已,其核心依然是來自產品的收益,因此不管你投在哪裡,你的資金最終標的物都是產品、是公司、是專案。

不過說了這麼多,有沒有人會把自己也作為一個標的物去考慮呢?

錢投資在標的物上,讓標的物更值錢,從而出售盈利,這是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大概是因為「人」很難出售,於是很多人就沒有將其作為考慮對象,但其實「人」卻是實實在在的標的物。因為雖然整個人不能出售,但人的單位時間可以出售啊,人的價值提高了,單位產出就會提高,估值也會提高啊。

這就是我說的,為什麼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標的物,把我們手上的資源盡可能地投資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更好,讓自己擁有產出更大價值的能力,這是誰也拿不走的。且當你的標的物發展良好,開始產生聚合效應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標的物變成你自己呢?

累積效益

在我們進行自我投資、自我增值以後,我們終究還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投資標的的,我在上面已經提到了,投資要有累積效益,尤其體現在多個標的物之間。

簡單來說,你的投資標的之間,最好是有一定程度的加成收益,也就是1+1>2,或者是1+1+1>3,這個很重要,是區分你的投資佈局處於哪個水準的關鍵點。

有人說,很簡單,不就是打通上下遊嘛,我投資一家外貿公司,再投資一家外貿工廠,中間的加工錢就不用給別人賺了。這不叫投資佈局,如果用圍棋來打比方,這就是簡單的「長子」,將剛剛的那顆子長出兩口氣而已,在我看來,不管你打通多少上下遊,這都只是1+1+1……中的某個1而已。

我曾經詳述過格局的重要性,每上一層,我們都將看到精彩得多的世界,而投資佈局比拼的,就是格局。

格局就是認知層次,它是這樣的一種東西,下層的最佳解決之道,從上層來看可能恰恰是最差的;處於下層的沒法窺視上層;每一層中的人幾乎都會認為自己是最高層。

看了這些你就知道,為什麼人人都認為自己會投資,並擁有從中掙到錢的能力。

投資需要微觀考量

宏觀地選擇完投資標的物之後,就該進行微觀考量了?究竟我們在投資的時候最該看重的是什麼因素?

創始人、創始人、創始人!重要的事說三遍。

有人說,資金、技術和團隊不夠重要嗎?

重要,但團隊是創始人的衍生物,一個擁有大格局的創始人會去地攤拉團隊嗎?所以這個放到對創始人的綜合素質考量上就行。至於資金和技術,只要優秀的人才到位,這些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創始人至少該具備以下素質:

1、大格局。創始人的視野和格局一定要大,認知層次必須高,看事情能一下抓住核心,如此方能知道自己究竟在幹什麼。

2、吸引力。創始人一般都是公司的精神領袖,他可能未必需要雄辯的口才,但一定是公司的定海神針,身上自帶吸引人才的氣質。

3、執行力。優秀的創始人和創始團隊都有強大的執行力,往往剛有一個新idea,立馬就能出小樣,預計5天,通常3天就能完成,幹起活來豁命。

4、肯學習。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以後只會更快,不學習的,掉隊,學得慢的,一樣掉隊,唯有終生保持快速學習的創業者,才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如果你想投資某個宏觀領域,找到這樣的創業者,基本就比較靠譜了,至於對他正在進展中的具體專案的考量,永遠都應該排在對創始人的素質考量之後。

投資是個綜合認知遊戲

我們往往認為,投資是個金錢遊戲,其實不是的,投資是個綜合認知遊戲,它考驗的是你能否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質。

很多人手裡拿著錢,該投哪個專案呢?如果你能提供的資源真的只剩錢了,勸你還是老老實實購買專業的金融服務更合適一些,就算略微縮水,至少比打水漂要好。

邏輯很簡單,如果對方的專案足夠優秀,根本就不會缺給錢的人,為什麼要你的錢呢?每個好的投資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資源,創業者想要這些資源幫助公司成長才會用股權來交換,而金錢只是單純用來完成交易,僅此而已。

所以很多人認為投資的核心在金錢,這就已經偏離了軌道,以至於在軌道之外還衍生出像「投資心理學」之類的東西來。

其實投資沒有什麼心理學,就是看有沒有對事物一針見血的認知。比如投資的耐心,多久算耐心呢?一切都取決於你對於投資標的在未來的價值判斷而已;又比如投資者的情緒控制,這就是標準的沒看清就盲目下注帶來的後遺症啊,該想辦法避免才是,控制情緒豈非捨本逐末?再比如投資者因連續獲勝導致的過度自信,那錯誤根源完全就不在心理上,而是該重修概率學和邏輯學才是,不是麼?

搗鼓了半天,可有誰能總結出真正有用的投資鐵律?

縱觀整篇文章,我也沒總結出「正確投資應該遵循的10條鐵律」,是吧,因為那玩意兒根本不存在,就連那條看似永遠正確的「多數人永遠是虧損的」,也會因為「鐵律」的普及而失效。

投資,歸根結底是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決策者的整體智慧在投資領域內的投射,而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智慧總是複雜而不斷變化著的,因此,它並無確定性應用可循。

編輯/Edward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不構成任何金融營銷或投資邀約,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於需要時咨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