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F挖掘投資機會

5萬人 學過2023/10/30

跟着明星機構學投選股:什麼是13F

作爲普通投資者,面對美股市場幾千只股票,你會不會也有選擇困難症? 究竟哪隻股票值得你花時間去深入研究呢?

當你毫無頭緒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想看看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特別是明星基金經理(投資大師),他們都在買什麼或者賣什麼,說不定能從中獲得一些投資靈感。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你應該想知道最近著名價值投資者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最近都在買什麼。如果你關注的是中概股,你大概也會想看看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的持倉。

那麼,哪裏可以找到看到這些頂級機構的持倉變化呢?

答案是13F文件。

定義:美國證監會(SEC)規定,管理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機構,基金經理在每個季度之後,需要向SEC提供自己在這個季度末的持倉報告

如何理解:13F文件設立的初衷是爲了平衡大型投資機構和中小型投資者之前的關係,目的是讓美國投資者增加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如今,13F已經成爲中小投資者窺探“聰明資本”流向,解密機構投資邏輯和趨勢的主要途徑。

這裏說的持倉指的是機構多頭倉位,也就是機構買了什麼,增持了什麼,減持了什麼。但並不包括空頭持倉,也就是機構做空某隻股票的倉位,是看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因爲13F是美國證監會要求的文件,所以13F文件上公佈的持倉只針對美股市場。舉個例子,高瓴資本的投資涉及美股、港股和A股三個市場,而高瓴公佈的13F文件只能看到其在美股的持倉,並不能看到其港股和A股的持倉。

定義:機構必須在每個季度後的45天內向SEC提交13F文件。

如何理解:一年有四個季度,換句話說,機構公佈13F文件的頻率是一年四次,分別是自然年Q1、Q2、Q3和Q4之後。

由於SEC規定季度後的45天內提交文件,所以不同機構提交13F的時間都不一樣,有的機構在季度結束後第一天就提交,有的機構會等到季度結束後第45天才提交。如果截止的日期是星期六、星期日或者節假日,則截止日期順延到下一個工作日。

舉個例子,2022年Q1的結束日期是3月31日,機構最晚需要在5月15日提交Q1季度的持倉報告。由於5月15日是星期天,所以機構最晚可以在5月16日提交報告。

通過分析13F報告,投資有機會觀察到美股風格的轉換,以及學習到成功投資大師的策略。

首先,13F具有美股風向標的意義。股票投資,某種意義上,就是用錢來投票的博弈過程。所以,在13F上能看到這個市場上擁有最多“投票權”的一群人是怎麼看待這個市場的。

比如大家在某個季度都在減持某個板塊的股票,可能代表目前大家不看好這個行業。如果幾個頂級機構都在買入某隻股票,可能代表公司的經營不錯,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其次,13F可以幫助投資者學習投資大師的投資思路和投資策略。在美股市場上,有不少廣爲人知的明星基金經理,比如巴菲特、芒格、David Tepper、Bill Ackman等等。還有國內投資者比較熟悉的高瓴資本和景林資本。他們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以及擅長的行業和不擅長的行業。

通過長期跟蹤他們的持倉,可以觀察他們投資的手法,從而學到他們的投資思路以及他們的投資策略。

當然,13F並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13F文件中的數據具有滯後性和缺乏空頭持倉數據。

首先,13F的持倉數據可能具有滯後性。由於SEC規定機構在季度結束之後45天提交13F報告,所以機構的持倉可能具有滯後性。

舉個例子,如果機構在1月1日買入某隻股票,這屬於Q1的持倉變動,機構在4月1日賣出了該股票,屬於Q2的持倉變動。機構可以在5月15日公佈Q1的13F報告,當投資者看到機構買入該股票的時候,其實已經賣掉了。所以,長期跟蹤機構的持倉變化很重要。

其次,13F文件不需要機構公佈空頭持倉。由於13F文件只公佈多頭持倉,並沒有空頭持倉,對於一些以對沖爲策略的機構,他們的持倉變化參考意義可能較小。如果對沖基金的策略是以做空爲主,其基金持有的空頭倉位可能比多頭持倉要多。所以,當閱讀13F報告時,了解機構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很重要。

在SEC官網上,可以找到13F文件。但是官方文件閱讀起來相對困難,不夠直觀,對用戶很不友好。

用戶可以在富途牛牛查看機構持倉列表。具體路徑是在“市場”頁面裏,點擊“機會”欄目,找到“機構追蹤”的功能。

總結一下

由於美股的信息極度透明化,投資者可以看到現代投資大師的倉位變化,但是僅憑一個13F報告的倉位變化是不足以支撐一個投資決定的。因爲即使是明星基金經理,他們也會有犯錯的時候。

但是,通過長期觀察這些頂級機構,以及投資大師的手法,你就有機會學習他們的投資思路以及他們的投資策略的。這種策略的學習遠遠要比看他們買了哪隻股票重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不構成任何金融營銷或投資邀約,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於需要時咨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

相關推薦